天才一秒记住【读笔小说】地址:dubixs.com

一、话题:禅让、革命与君臣

禅让与革命是古代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权力移交的两种常见方式。相较而言,不论“禅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多少诸如迫害、杀戮和“不道德”,社会与历史所付出的代价比起“革命”所造成的破坏要显著轻微。并且,由于“禅让”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血腥事件往往只局限在上层或统治集团内部,对人民而言,其伤害是相对较少的。可以说,“禅让”是封建社会里震荡最小代价最少的政权移交方式。

但事实上,除了儒家盛赞的的尧舜禹禅让外,我们对这种方式基本持否定态度。这显然是不合于理性的,也是不公正的。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后人对禅让过程中出现的迫害与杀戮非常反感,却忘记了任何一次暴力革命所造成的死亡与崩溃远非禅让所能比。但问题在于,史书上对上层之间的屠戮异己往往记之甚详,对后来的读者有强烈的感性刺激,故尔易激起“道德愤怒”;而对下层人民在暴力革命中所遭受的苦难却往往疏于记载,或仅用大而化之的空洞词汇或统计数字,非常抽象,对后来的读者也就较少直接的道德刺激,不大容易产生感性印象与深刻记忆。

二是后人往往从纯粹的“道德”角度判断问题。这又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的正统君臣观念。由于禅让总发生在君臣之间,导致君臣易位,故尔这种形式亵渎了传统的君臣观念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由于自秦汉以来的每一次暴力革命实际上都由农民起义来引发,这些“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的暴动农民、流氓无产者打碎了旧秩序,承担了一切道德谴责,最后夺得天下的人不是从前任君主那里直接夺来的,而是从群雄(实际意思乃是“群盗”)纷争中得手的,他也就避免了道德上的尴尬。同时,他既已成新的“圣天子”,自然也就是道德清白甚至崇高的人物,他们在领受子女玉帛的同时,也就领受了文化的大奖章:他们“外王”了,谁敢说他们不“内圣”?

第三,也许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发生在体制之外,禅让发生在体制之内。体制之外的革命当然较少受到体制之内的道德规范的约束—或者说,对“革命”,我们的知识形态已不把它看成一个道德事件,从而也就减少了对它的道德攻击。同时,只要体制之内不出现问题,体制之外的革命总是较易对付的,至少它并不直接构成对现任皇权的威胁,在地方性的造反与最高权力皇帝之间,总有重重的屏障。不易对付的革命,或最终取得了成功的革命,其发生的频率总是较少的,且要在体制之外独树一帜,挟民附众,聚集革命的资源与能量,然后推翻强大的体制,这要付出绝大的努力与牺牲,能有这样魄力、毅力与魅力的人物也是不经常出现的。而发生在体制之内的君臣禅让,一方面它直接破坏了体制自身的秩序与运作程序,这程序正是以道德的名义建立的,所以,它也就直接触犯了道德。其次,这种夺权方式,矛头直接指向当今皇权,皇权直犯其锋,所以其危险性要大得多。且对野心家而言,用这种方式攫取权力,要省力得多,他们直接从体制中分了一杯羹,而且往往是分了绝大部分的羹,然后再用体制内的这部分力量剪除另一部分力量,其付出少而其成功大。且有野心的臣子是一茬又一茬,简直令为君者防不胜防—所以,它也就自然让人百倍警惕与提防—首先当然是在道德上予以彻底否定,从理论上彻底杜绝。

在传说的尧舜禹禅让之后,是所谓的家天下。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度,这既标志着阶级社会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治模式的产生。鲍白令之对秦始皇说:“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说苑·至公篇》)让贤即是禅让,择贤者以天下让之,尧让天下于许由就是这样。世继即传子制度。传子制度以家族的延续性保证了朝代的延续性,如果不发生意外,那真如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但这显然只是极端自私的独裁者的一厢情愿,不要说千万世,秦王朝连三世都没有,它二世而亡(秦的子婴已经不再称皇帝,而是改称王)。所以,自夏、商、周至秦、西汉,都是传子制度和暴力革命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权力的过渡和君臣的易位。自私的“家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在他能控制局面的时候,是决不会把权力禅让给外姓的,所以,也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他的暴力统治。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扣马而谏,被武王拖开后,唱了一曲《采薇》小调:“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首阳山。这节歌辞中的“以暴易暴”,实在是后世改朝换代的最常见的方式。

但历史会出现一些有意思的曲折。新朝的王莽是靠“禅让”攫取权力的;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是用禅让的方式把他的帝位让给曹丕的。继曹丕之后,接连出现了一连串的禅让:魏禅晋,晋禅宋、宋禅齐、齐禅梁、梁禅陈。至陈,再次恢复常态:由隋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暴力推翻陈后主。可以说,王莽开了在阶级社会中禅让的先例,他的一些做法被曹丕继承并加以完善;曹丕在禅让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则被后来的效尤者作为范式,他禅让过程中所秉持的道德根据、政治信念,甚至具体的操作程序,都被一再仿用,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因此,描述曹丕受禅并对之做出研究,是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

二、事实:帝位、生命与天下

献帝是一个很令人同情的皇帝。初平元年他十岁时,即在血泊之中被横暴无复人理的董卓立为帝。其时的他未必能知晓前路艰难,但弥漫宫廷的鲜血定让他幼小心灵颤栗不已。他一生都是傀儡,即使想作恶也没有机会。所以他没有恶名,当然,想作善也没有机会,所以他也没有善名。但他的处境令人同情,作为亡国之君,他没有受到史家的诟訾。这很公平:他没有权力,当然也没有责任。

献帝即位之时,汉家天下,已土崩瓦解。由于祖上累积的罪恶,这种瓦解之势竟成既倒之狂澜。到曹操迎他于洛阳时,已实在是“尺土一民,非汉所有”。他实际上已不是天下的君王,充其量只是天下的一个“问题”。曹操迎他于洛阳并安顿他,尊崇他,就是在处理这个“问题”。当然,曹操还想利用他的那个“名号”,但这个名号也确实仅仅是个“名号”,已不能号召任何有实力的豪强。曹操迎献帝,史称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一个错觉,没有一个有实力的豪强还听这个天子之令。但曹操也并不是全无收获:他有了献帝这面旗子,就可以招来一些食古不化,政治上愚忠汉家天下,智谋上又是一代英杰的知识分子,如荀彧。荀彧一生为曹操奔走效劳,曹操一生很多大事业都赖他的谋划而成。但他俩是很有些同床异梦的:荀彧寄希望于曹操真心拥汉,曹操则寄希望于荀彧最终能够见风转舵,舍旧谋新。所以一旦他俩各自的这一点希望破灭了,两人的合作也就到头了。荀彧后来被曹操逼而自杀。相似的例子还有程昱、孔融等人。这些人都是冲着献帝名号儿来的。除了这些手无寸铁的文人外,曹操用献帝的令箭没有招降来一兵一卒。

曹操利用了献帝,但在那种情形下,毋宁说是曹操保护了献帝。曹操与献帝之间的这种交易,得利最多的还是献帝。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是曹操上了真心拥汉的荀彧等人的当了。荀彧等人当初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其真心就是让曹操把献帝保护起来。这在当时,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未尝不知道曹操是奸雄,但天下诸侯,哪个是善角儿?所以,也只能这么走一步瞧一步。如果像我们后来史家们所说的那样,荀彧等人真的仅仅在利用献帝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何至于在后来功成名就之际,放着开国勋臣不当,却要站在献帝一边与曹操忤逆而自杀身亡?

还有一层,我以为荀彧等人把献帝弄在身边,也是为自己的立身处世找根据。有了献帝,他们就可以自欺(也想欺人),可以麻痹自己的良心,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在为献帝效劳,为大汉效劳。天下大乱,像荀彧这样的人杰定想有所作为,但他的那一套知识形态又使他有所禁忌:不能成为乱臣贼子。而有了献帝,哪怕仅仅是名分上的,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献帝在此,百无禁忌。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名分,有无其实倒在其次。

所以,迎献帝,对荀彧等人而言,是一箭双雕:既保护了献帝,也保护了自己的良心,抚慰了自己的道德创伤,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个合乎道德的依据。从这一点讲,在迎献帝这一交易上,第二个赢家便是荀彧。当然,曹操此后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荀彧的全心全意的支持,他也并不是全无收获。

但把献帝挟持在身边并不是一件彻头彻尾愉快的事,至少在行事上就不能完全为所欲为,名分上还得请示汇报。袁绍也曾听沮授等的建议,要迎献帝去邺城,但他的另一谋士郭图及部将淳于琼就反对,他们认为在“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情形下,把献帝弄来身边,不听他的则是抗命,听他的又显得自己权轻,不是好办法。不能说他们的看法全无见地,曹操后来不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天下攻击的吗?另外,挟天子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董卓做不到,李傕郭汜做不到,杨奉等人也做不到。他们都挟持过献帝,但非但未能“令诸侯”,反倒而成了天下诸侯的众矢之的,一个个身败名裂。献帝一度简直成了招惹如蝗飞箭的祸根。曹操生前身后,被人骂了近一千八百年,也是因为如此。生前被骂为“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死后被当作奸雄,非但是当时天下的众矢之的,承担着“清君侧”风险,甚至在历史上也仍然是众矢之的。

所以,曹操凭着自己的盖世才华,压倒群雄而“挟持”献帝,对献帝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一是他至少可以保住生命了,不至在混乱与流离中被杀;二是他终于有了名义上的朝廷,也有了名义上的大臣(曹操及其部属)和土地财赋(曹操的地盘)。他的帝号因而得以延续。这个可怜的小皇帝,在经过六年心惊胆颤九死一生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四十二岁、体力智力如日中天的曹操的庇护,结束了他噩梦般恐怖的流浪生活。

后来刘裕行禅代,要篡东晋,中书令傅亮去找晋恭帝司马德文摊牌,司马德文早有思想准备,坦然地说:“晋室本来就已被桓玄篡夺。幸赖刘裕击败桓玄,国祚又延续了近二十年,今日如此,已无所憾!”于是他把傅亮备好带来的禅位诏书照抄一遍,下诏禅位于刘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其他小说推荐阅读 More+
替代品

替代品

半截白菜
人人都说闻家小叔闻敛是退而求其次才选择夏言的。毕竟她有那么一个优秀耀眼的姐姐。夏言却成了闻敛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在一起这一年又一年。夏言在闻敛身上求不到永久的爱,等不到他低头。于是设计了一场惊天逃亡。2年后,闻敛摇下车窗,看到一个蹒跚学步的男孩。眉眼宛如从他脸上印出来似的。他让保镖拦住那踩着高跟鞋,穿着旗袍的女人。咬牙逼问:“谁的?”夏言轻笑,眉眼温柔疏离:“我儿子,他姓夏。”他姓夏。夏言往前走
其他 连载 53万字
烈日与鱼

烈日与鱼

丹青手
顾语真上高中开始就暗恋李涉,没有人知道。他放肆妄为,性格野,天之骄子,不缺女生喜欢,也从来放浪随性。她靠近,他懒散没所谓,懒洋洋告诉她,“好学生别跟坏人玩。”她知道他的性格根本不会喜欢她这种循规蹈矩的女生。他对女朋友很好,交往的每个女朋友,从来不翻脸,分手也从来不会闹得难看,因为他心里永远只有白月光,他根本不会在乎任何人。顾语真以为她也是这样,可这次分手,却闹得很难看,难看到所有人都来劝他高抬贵手
其他 全本 67万字
怀娇

怀娇

白糖三两
被誉为世家望族之首的魏氏声名显赫,嫡长子魏玠品行高洁,超尘脱俗,是人称白璧无瑕的谪仙,也是士族培养后辈时的楷模。直到来了一位旁支所出的表姑娘,生得一副祸水模样,时常扭着曼妙腰肢从魏玠身前路过,秋水似的眸子频频落在他身上。这样明晃晃的勾引,魏府上下早就看不下去了,好在魏玠是端方君子,对此只视而不见,不曾有过半分动摇。薛鹂年幼时曾被人相救,此后便倾慕那人多年,只是她出身低微,自然要使尽浑身解数向上爬,
其他 全本 56万字
龙藏

龙藏

烟雨江南
《龙藏》卫渊本无大志,但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走上征战四方、开疆辟土之路,直至关山踏尽,未曾白头。不正经的简介一:仙人也怕工业化!这是一个发生在玄幻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故事。...
其他 连载 213万字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

我吃西红柿
罗峰带着界兽摩罗撒闯过轮回,来到了起源大陆……
其他 连载 126万字
和男主同归于尽后

和男主同归于尽后

画七
奇幻预收薛妤少时身份尊贵,是邺都捧在掌心的小公主,后来,她在六界审判台诸多死囚中,一眼挑中了奄奄一息,全身仙骨被剔除的松珩。谁也想不到,那位被小公主随手一指,手脚筋齐断,连站都站不起来的少年,后面能咬着牙,吞着血,凭借着手中的剑,一步步往上爬,王侯、道君、宗主,直至登顶仙界君主之位。薛妤总认为,人心就算是块石头,也能捂热。她数千年如一日地捂着松珩这块石头,结果没等到他半点温情,反而等来了他带兵踏平
其他 连载 99万字